中标的"廉价药"哪儿去了呢?一家医药公司的负责人向《市场报》记者透露,用"变脸药"替代中标药品,在近几年的招标中屡试不爽。由于国家多次降价,造成招标药品的水分越来越少。赚得少了,不仅医院不愿意进中标的药品,厂家也不愿意继续生产。所以药商和医院就联合起来,"寻找"替代品来让中标药品"人间蒸发"。
这种所谓的"替代品"无非就是在原有的药品里添加溶酶,把针剂变粉剂、改变包装、改变分装的剂量或者把通用名改成一个比较"洋气"的商品名,重回市场。当医院用完了之前购进的药品,再向药商进货的时候,"发现"这种药已经没有了,只能选择这个厂家另一种规格和剂型的药品或者别的厂家的药品,而这种药品的价格当然要比中标的药品高多了。
面对着这些越招越贵的"廉价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可借鉴烟草专卖的方式,通过建立专门的药品专卖制度等形式来控制药品销售渠道,改变药品完全市场化运作模式。只将生产交给市场,鼓励药品生产企业的自由竞争,但从制度上规避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销商与医院的直接联系。
《征求意见稿》也给以后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指明了方向:合理调整政府定价范围,改进药品定价方法,利用价格杠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国家基本药物的生产和使用。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上市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对仿制药品实行后上市价格从低定价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普药市场将扩容
医药行业洗牌在即,不能成为基本药物指定生产基地,又没有研发实力和独创产品的企业将被淘汰。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医院不使用基本药物,那么无论基本药物采取何种生产供应体系,其所有政策目标都会落空。因此,如何保证医院使用基本药物成为其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