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药物定价不能脱离市场

2011-11-08 16:15:32    来源:  作者:

  进行全社会基本药物生产成本调查本是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但目前由企业申报成本,政府部门备案审批的机制,致使同一产品的成本离散度较大,难以获得同一产品的统一价格。另一方面,企业都以盈利为出发点,很难保证每家企业心都能甘情愿地主动上报真实成本。加之我国有4700余家生产企业,对所有企业的所有产品成本进行一一核对难度太大,成本调查和摸底结果也只是样本数据,价格究竟是高还是低,不是那么容易下结论的。

  发挥价格杠杆作用

  价格是市场的杠杆,调节市场需求,使价格在一定范围内合理波动。在产品购销中,经营者总想提高价格,而购买者总希望降低价格,这是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所以在市场环境下,必然出现等价交换的趋势。如果一方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这样的产品购销是不能持续的。优胜劣汰的法则,又使得产品价格有越来越低的趋势。市场是价格的调节剂,就像一杆公平秤,是使价格趋于合理的最根本的手段,行政性调解只起到宏观调控作用,这是客观规律。

  在基本药物未实施集中采购之前,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市场与零售药店、私人诊所、民营医院一样,是趋于市场化的市场,其采购导向是采购价格越低,获利越多,有极强的压低药品采购价的动力。尽管购销差价率在40%~65%之间,表面上看,差价率高于国家规定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的顺价加价15%,但由于购进价格很低,其零售价格就只是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的30%左右。这时,生产经营企业会以真实的价格作为最核心的竞争手段,此种交易模式下,回扣没有空间,无需“走票”,无需建设药代队伍进行促销,无需政府公关。经过10多年的市场竞争,形成相对稳定和合理的价格体系,维系了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和谐和持续发展,构成生产企业→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基层医疗机构的供应价值链条。

  56号文充分考虑到了这一客观情况,规定“以招标前形成的基本药物市场价格作为各地基本药物的最高限价”,通过批量作价的方式进一步降低价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药品价格的思路。按照此客观价格标准衡量当前基本药物的中标价格,不难发现大部分药品价格依然偏高,也会发现部分产品的中标价格低于市场供货价。那么,为何新一轮的招标中依然会出现同厂同品同剂型同规格的产品,中标价格高于或低于市场供货价格的现象呢?

  笔者以为,一是基本药物招标前市场价格统计上有缺失;二是价格越高越好卖的“潜规则”作怪,甚至出现价格不降反升的现象;三是10余年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的非基本药物招标,使得企业谙熟其中规律,有一套成熟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四是各家企业的渠道管控模式、目标市场、竞争策略不同,决定了产品的市场供货价格不同;五是有部分违规生产但蒙混过关的假劣药充斥市场。

  需要说明的是,招标中出现蒙混过关的假劣药(前几年已有报道),是对我国中药产业长期存在的质量标准缺陷、企业诚信度良萎不齐等问题的集中体现,招标对价格的要求就像催化剂,加剧了这一问题的暴露。这不是招标之过,药品招标的原则是“质量优先,价格合理”,按照我国《招标法》和国际通行规则,招标的实质是对合格产品进行价格比较,如果要让招标承担对质量的把握,恐难以承担其重,这不是通过设定“地板价”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