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廉价药因为利润低,所以被各大药厂给淘汰了。据调查:现在的我国“医药不分”、“以药养医”的体制,是药价无法真实降下来的主要原因。“因为“医院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卖药利润来维持运转的。”根据国家规定,医院在购进药价上加价15%卖给患者。这只是所谓的“明扣”。实际上,私下里药厂还要给医院至少三成以上的“暗扣”。所以,有的医院为了利益会不进廉价药品,甚至进了也不用。这就造成了廉价老药生产出来后没有市场。”
廉价药三重门
8月17日,伴随着307种基本药物目录亮相,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启动。公众第一反应简单而直接:这个政策让药价降多少?
对于媒体所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药价能降低25%”,卫生部基本药物政策司司长郑宏郑重反驳,“基本药物取消15%加成,可能会体现在药品降价上,但其余10%,我不知道从哪里来。具体得看物价部门如何给基本药物定价。”
在这个问题背后,是价格合理、治病必需的药品逐渐消失在药方中,“买不到廉价药”。卫生经济学家则称——“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较低”。新医改思路是,重构基本药物整体的生产供应体系,包括重新遴选目录、给出新定价、采购招标、统一配送和医疗机构规范使用。
配套操作政策还在医改制定者们案头研究,但要解决“使看病花费更少些”的命题,至少还得穿过三重门:廉价药如何保证到医院、到了医院如何保证其使用、医院使用廉价药收入减少如何补偿?
第一重门,如何给基本药物定价?
企业的真实成本如何测定?遵循市场最低价原则,还是分产品质量分级别定价?更关键的是,没有量的条件约束,成本与价格亦难确定。但现行药物定价模式,恰恰缺乏“使用量”的测算。如果按政策设计初的逻辑,定点生产、专项补贴,此一难题也可迎刃而解。但该思路有“回归统购统销供销模式”之嫌,缺乏竞争及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