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买得起药,河北某市相关部门出台了社区药品统一定价政策,对多种社区常用药设定了统一零售价。但药价“一刀切”之后,相关的补偿支持却没有到位,以致进货价高于零售价,一年下来,社区中心陷入了“越卖越亏”的境地——
最近公布的、基于28个社区卫生服务重点联系城市情况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线调查》(见本版5月5日的报道)显示,社区以药养医的现象仍十分普遍。从收入构成看,社区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业务收入,财政补助所占比例较小。而在业务收入中,药品收入占比甚重。在调查所涉及的社区中心,门诊药品收入比例接近70%,住院药品收入也超过50%;社区站的门诊药品收入比例超过70%,去年上半年接近80%。
针对以药养医普遍存在的情况,许多地区出台了相关措施,试图扭转这一局面。然而一些地方的措施却似乎对社区的长远发展起到了拔苗助长的作用。
药价降了 社区亏了
“去年我们这里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社区的政策,理顺了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等多方面的情况。但到年底结算时,却遇到了很尴尬的情况:社区中心的业务量有所上升,账面却亏损了4万元!之前几年我们社区虽然收入不高,但一直都是略有盈余。”近日,河北某社区中心的袁主任(化名)相当无奈地向《医药经济报》记者抱怨道。
袁主任认为,社区中心之所以亏本,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对药品进行了统一定价,压缩了社区的利润空间。据悉,尽管有关部门在制定统一价格前也曾到社区做过调研,但这一调研结果并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受去年原料药价格上扬的影响,部分药品供货价陆续做了调整,作为配送商的批发企业不可能亏本运作,最终统一配送的药品价格大多无法实现原来物价部门允许的15%加价。
“药品收入的减少意味着可以用来填补其他服务项目空缺的钱少了。”袁主任坦言,现在社区日常提供的服务项目有不少是免费甚至亏本的。据了解,居民到该社区就诊,门诊挂号费是减免的,对低保、残疾人士实行检查费免20%、药费减10%的优惠;同时,社区还每年组织50岁以上的居民做一次价值200元的体检项目,收费仅20元。至于日常的上门服务、慢性病随访等,更是“常规亏损”项目。而到目前为止,该社区获得的政府补贴并不多,只有每服务人口10元/年的公共卫生经费无异于杯水车薪。药品收入减少后,社区就出现了亏本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