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药为什么会短缺?记者联系上一家生产金霉素眼药膏的企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他们也是在坚持,“你想啊,一个药膏,连盒子加印刷,成本就上去了,药品本身成本就不低了,而且还有那么多员工、水电成本,几毛钱的东西能赚什么?”据了解,金霉素眼药膏0.35元/支的出厂价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今年原材料价格猛涨,厂家实在扛不住,才提高了6毛钱,但即便这样,利润也非常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幸好药厂还生产其他药品,否则就靠这个药肯定撑不住。至于为什么一些医院供应不上这个眼药膏,是不是药厂因为利润低减少了生产量,这名工作人员则表示不太清楚。
中标后,干脆放弃这个市场
曾经做过医药代理的李先生也对记者称:现在谁愿意做廉价药的代理啊,根本没什么钱赚。
一位药厂负责人透露,当初很多企业参与竞标的时候,为了不失去南京市场,就拼命把药品价格压得很低。但挤进供应商的名单后,却发现按这个价格生产,根本赚不了什么钱,甚至有的药品一次周转下来,成本还高于售价。无奈之下,厂家只好玩起了缺货的把戏。
一名专家透露,其实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恶性竞争,既然我竞争不过你,那么我就把价格压得很低,在进目录的时候,先用价格优势把人家打下来,进入目录后,他却不供货,大家都死掉。
专家告诉记者,其实医院发现目录里的药品短缺后,会向招标中心汇报,招标中心立刻就去问厂家是什么情况导致中标后供货不上。 在确定向医院供药名单的时候,也曾设立了处罚机制,并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如果最后查实确实供应不上,那么下次招标的时候就会将这个厂家踢出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是有一些廉价药的生产厂家,宁愿放弃这个市场,认罚了事。
也有片剂改胶囊再高价上市
但也有一些药企不肯退市,它们的办法,是把目录上的廉价药改头换面高价上市。
一家药厂的工作人员透露说,药价控制是针对通用名(即药的主要成分)的,而不是商品名,因而单纯改变商品名不能达到提价的目的。想让相同成分的药品提价,只有改变剂型,如把分散片改成缓释片,把片剂改成胶囊、颗粒、泡腾片等,以区别于被政府限制价格的产品,才能重新高价上市。虽然剂型的改变需要国家药监部门审批,但从现实来看,审批通过的例子比比皆是。于是造成了“‘片剂’倒下了、同样成分的‘胶囊’‘颗粒’站起来”这种怪现象,目的就是逃避限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