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周子君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首先可以让资源更好的优化,有利于患者分流,让专家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患有疑难杂症的患者:
周子君:比如说你要真正看病的话,你到大医院,你只挂一个主治医师的号,那么个人自付就是2块钱,但如果你一定要看专家的话,那么你自己要支付40到60块钱,所以说,它是用一种经济的办法来制约你,也就是老百姓要是真正需要看专家的时候再去看专家,而不需要看专家时就看普通号就可以了。
调高了医事费、降低了医药费,这就意味着:医院和医生不用再通过给病人“开大处方”和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等方式,来增加收入——“以药养医”。
周子君:实际上,它通过这种方式,一个是提高了医生的劳务价格,因为以前医院的劳务价格太低,它弥补不了成本,所以他会通过卖药、通过多给你开化验检查的方式来提高收入,现在就是明码标价,就是医院经过核算以后,就是劳务指定你收这么多,收完以后,就不再允许你从药品里收钱了,所以这样会减少开药的数量。
医生担心不能弥补医药费缺漏
但也有一些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这项新政的疑虑,他们担心医事费的提高,并不能完全弥补医药费的缺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三甲医院大夫介绍说,目前来说,医院里骨干主治大夫收入大概是2万元左右:
某医院医生:如果这个主治大夫也做手术,也出门诊,也就是说,他一半的收入来自门诊,一半的收入来自手术,一个月30个工作日,假设他出10个满天的门诊,然后做10个满天的手术,另外10天还要有一些教学任务、科研任务,或者说他休息的时间,这样来分配的话,那么10天的门诊应该让他能拿到1万块钱才是合理的,也就是说,每天应该有1000块钱的门诊费才行,那么,你觉得他一天能看多少病人?
这位大夫坦陈,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但如果力度不够、不能让执行方真正受益,同时缺乏惩罚、监督措施,恐怕最终推行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不过,正如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所说,改革不是一件易事,但它至少是一个开始:
方来英:这次明确要拿一家医院做医药分开的试点。虽然只是一家,但我想它预示着未来整个卫生系统的发展方向。
剑指“大处方”和“过度检查”
事实上,这次医疗改革总共选择了5家北京市属三甲公立医院进行分类改革试点。除了“医药分开试点”,还有“医保总额预付试点”和“法人治理运行机制改革”,北京友谊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医保总额预付试点;同时,北京友谊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儿童医院进行法人治理运行机制试点。
其中,总额预付制是剑指“大处方”和“过度检查”的另一方法。北京朝阳医院院长封国生介绍说,总额预付制,就是按照“总额预算,定额管理,基金预付,超额分担”的原则,以上一年试点医院发生的实际费用为基础,适当考虑增长因素确定本年度医保定额管理指标,超过定额的费用由医保基金和医院按比例分担。主要特点就是把付费的总额事先预付给医院:
封国生:这就要求医院要加强医疗行为管理,减少或者避免“乱检查”、“大处方”,要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法人治理运行机制是说,要试点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通过实行理事会制度、院长负责制和监事会制度,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据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介绍,医院成立理事会,由内部理事和外部理事组成。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按有关规定任免理事长,选聘或解聘理事。理事长是医院的法定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