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降价空间多大,一业内人士表示,按照目前药品成本来看,市场价格中“水分”很大。“除了各种流通环节的利润流失外,单药品广告费支出就占了药品成本的很大比例,尽管不少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处方类药物做广告,但具体执行较难。另外,在目前医疗卫生资源相对集中的情况下,政府对医药卫生投入不足,‘以药养医’难以根治,导致药品价格牵扯到太多环节,因此,简单的价格调整恐怕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及时评
别让基本药物“降价死”
近日,为配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公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的零售指导价格,共涉及2349个具体剂型规格品。
已经记不清楚这是第几十次“降价通知”了,笔者的印象是,几乎每一年,国家发改委都要管一管药品市场中的高价现象。但是,如此之多的“降价通知”,除了能反映出相关部门貌似尽职尽责的“乐此不疲”外,还恰恰反衬出了单纯降价行为的“西西弗斯命运”——许多被降价的药品,在市场上都很快会遇到“买不到”的现象,我们习惯上称之为“降价死”。
降价—消失—出现新药品—再降价—再消失,这好像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循环运动。
所以,我们有理由担心,新降价的45%的药品,很可能也会在未来的市场上消失。找一条杜绝“降价死”的根本解决途径,要远远比单纯地公布几个“降价通知”更为本质。 不必讳言,“降价通知”根本解决不了“看病贵”问题。事实上,“看病贵”问题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指望“一降了之”而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效果只是一种妄想而已。但是,“降价死”现象再顽固,也离不开“利益”二字,在笔者看来,只有让医和药两大体系实现彻底的分离,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变成真正的公益事业并对“新药品”进行严格的审批,才可能彻底避免“降价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