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医院看病为什么要那么贵?
越来越大的医院
李玲说,我们国家发病率最高的是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病,这是典型的西方国家的疾病谱,而美国人年均5000多美元的医疗支出,占GDP的15%,“我们承受不起。所以一定得走低成本的路”。
虽然因种种原因,从80年代末起酝酿多时,于9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医院分级管理体制”在1998年已经被叫停,所谓“三甲”、“二甲”的划分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但人们还是习惯那样的叫法。这些三甲医院成为医疗市场中带有垄断色彩的庞然大物,显然并不只是市场的逻辑。
“大地产商”的大医院
“地产商操心的土地和资金链的事,我们大医院也在操心。”此话是武汉最大一家医院的副院长告诉记者的,“很难在医院办公室碰到院长,大家都忙扩建去了,圈地、盖楼。”
前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位让人好奇的买家以3.36亿元高价收购了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北京金朗大酒店,这个价格比此前被拍卖的北京奥林匹克饭店价格高出4倍还多。直到拍卖会结束一个月后,人们才知道,这位神秘买家是金朗大酒店的邻居——北京同仁医院。同仁医院收购金朗大酒店是因为其门诊和住院的“爆棚”。
到今年8月份为止,记者了解到,同仁医院东区每天的流水收入平均在90万元左右,最高的一天曾经达到过120万元。按照日流水90万元计算,同仁医院东区一年的收入总额为3.285亿元。也就是说,一年的流水就相当于原先那家四星级酒店的标的额。同仁医院东区每个床位费每天的收费标准不尽相同,分为800、1200元几个档次,这个收费标准也超过酒店标间价。据说,改造后的酒店给同仁医院增加了一倍的就诊容量,尽管如此,住院率仍然会保持在100%。
大医院几乎无一不在大兴土木。卫生部医政司原司长于宗河告诉记者,全国现在还有2000万平方米的医疗大楼正处于兴建中。2000万平方米是个什么概念?差不多相当于全北京一年土地供应量的一半。这还不包括像同仁这样“以‘盘’代‘盖’”的。
协和医院也在几年前用2890万元买下了面积达2600多平方米的北方饭店,作为其“皮科门诊”,以扩大门诊门面。政协委员、协和医院教授赵荣国告诉记者,协和医院门诊楼建成时日门诊量只有2000人,现在超过了5000人。他说,“每天协和医院东院、西院的门诊量高达7000人——患者看病难也是我们最大的难题之一。